在湖州南浔区荻港古村落有一家特别的茶馆,姓名就挺招引人,叫“一元茶馆”,现在已成了网红打卡地。在茶馆的门前有一条溪水,两头有两座桥,一座叫积善桥,另一座叫余庆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对“一元茶馆”的最好注解。
湖州到荻港古村落自驾约半个小时车程,是老舍之子舒乙笔下的“最好江南小镇”。江浙区域江南古镇很多,近的有南浔古镇、乌镇,稍远一些的有周庄、同里和西塘古镇等,这些古镇我都去过,最原汁原味的要数荻港了,开发较晚,商业气味相对淡些。很多人知晓荻港古村落,是经过抖音渠道或相关新闻媒体报道,奔着“一元茶馆”来的。
前段日子,我和妻子带上二丫从湖城家中动身,直奔“一元茶馆”。走在小镇古民居长廊的石板路上,似乎穿越了千年韶光,自南宋建村至今,荻港古村落已有千年前史,自古就有“苕溪隐渔”之称,尤其是维护完好的桑基渔塘,让荻港成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走近“一元茶馆”,映入眼帘的是湖州书法家石风题写的“一元茶馆”木刻匾额,大门的两头题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一叶香茗藏国际,下联为:半壶清泉煮天地。左边门上挂着今天茶价公示牌,右侧门上挂着一个装裱好的条幅,上书:香茗古镇一元茶,情满荻港聚华园。走进茶馆室内,此刻茶馆老板82岁潘平福老先生热心地招待着咱们,一位75岁的张军清老大爷忙着给咱们沏茶,咱们边品茶边观赏茶馆,倾听阿江同行的摄影师张老师介绍茶馆背面的感人故事。
茶馆老板潘师傅已是茶馆的第4代运营者,是位慈眉善目且赋有爱心的一位白叟,潘师傅说话暴风骤雨,特热心特有耐性,也许是属羊天然生成温文仁慈。我同他了解茶馆的前生当代,诲人不倦地给我逐个介绍。茶馆开业于1896年,至今已有128年前史,是名符其实的百年老店,分前后两进一个厢房,前厅约40个平方米,专供茶客喝茶谈天的当地,后厅为聚华堂,看戏的场所,厢房为仓库。茶馆不大,乃至有点寒酸,但招引了很多慕名而来者,咱们喝茶时就碰见了杭州、姑苏两批茶客,茶馆斑斓的墙体承载着厚重前史感的老修建,似乎在讲述着很多动听的故事。
“一元茶馆”原名叫“聚华园茶馆”,茶馆木刻匾额招牌笔迹依稀可见,仍挂在茶馆右侧山墙上。潘师傅运营茶馆也有50多年,张军清老大爷已跟从他30多年,帮忙打理招待茶客。张军清老大爷是个五保户,先天聋哑,他尽管听不到外面的声响、讲不出话来,但心灵手巧、为人忠厚、结壮肯干,深得潘师傅信赖。潘师傅平常对张大爷特别关怀,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能一起运营茶馆30多年,便是最好的见证。“一元茶馆”是从2012年起命名的,当地老茶客定价为1元一位可喝一整天,算是无偿服务,本来仅收5角钱,外地游客5元一位,好在是零租金,潘师傅的理发店生意尚可,茶馆才得以保持正常工作。
据潘师傅介绍,上海一位老摄影师十年据守,让他很感动。上海的这位老摄影师叫朱立本,70岁左右的年岁,从2014年9月起,每年都会到荻港“一元茶馆”为老茶客拍一次照,这一坚持便是10整年。当年第一次共为43位老茶客摄影,本年再一次为老茶客摄影,现在仍健在的还剩余18人,让人有种莫名的伤感,他们都是茶馆的前史见证人。
同潘师傅的谈天唠嗑中,二丫已为他画了一幅速写,并赠送白叟家合影留念。潘师傅原是一位村庄理发师,现在仍在坚持。来“一元茶馆”,我体会了一回大师级的老手工,仍是我儿时了解的村庄理发师的滋味,方法之老道,技术之闲熟,让我不由地竖起大拇指。潘师傅特别给我围上了花围裙,特亮眼,理发、洗头、修剪、修面、擦香,趁热打铁,且发型修剪的超赞,我很满足!
潘师傅50多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实属不易。现在的"一元茶馆"已成了荻港古村落4A级景区的网红店,这既是当地老茶客品味谈天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份人世大爱的接续传承。愿潘师傅持续据守那份初心,贡献人世大爱,留住那一缕乡愁,把“一元茶馆”这块金字招牌擦的更亮。
上一篇:赵本山5位徒弟现状街头卖菜、住桥洞、回乡务农彻底成网红
下一篇:写点日子|启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