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摇补鞋机、一个工字形的铁钉垫、一个擦鞋工具箱、一把座椅和两个小凳,在达城通川桥下的人行道边,72岁的补鞋匠肖长坤靠这几样家当,既为顾客修补鞋子,又供给擦鞋服务。不管春夏秋冬,二十多年如一日,成了通川桥下一道不变的景色,因为他手工好收费低,每天前往照料他生意的新老顾客川流不息。
“肖师傅,你白叟家的生意才好哦,我那两双鞋子补好没有?”近来,记者在通川桥下看到,带着老光镜的肖长坤边为一位小伙子擦皮鞋,边与几位等候服务的顾客谈天。“舍得用油是不同,擦得好亮哦。”一位六旬大妈称,她每天在滨河游园跳舞,常与舞友们找肖长坤擦皮鞋,肖长坤不光擦鞋修鞋认真负责,每次收费也低于其它鞋摊,然后赢得了不少顾客的信赖和“回头客”,也与顾客们结下了深沉的情缘。
不一会,一位六十多岁的白叟来到鞋摊前,从塑料袋里取出一双皮鞋递给肖长坤说:“老哥子,又来给你添麻烦了,你看这双鞋子还有用不?” 肖长坤接过鞋子看了看说:“这鞋的皮子不错,脚后跟磨平了点,添块轮胎皮还能够穿两年。”说完,肖长坤便用锉子将鞋底跟部细细地打磨了一遍,并放在一块轮胎胶皮上画样,剪下剩下的轮胎皮,然后在轮胎皮与鞋底之间涂上胶水并使劲地按压,几分钟后又将鞋底放在铁钉垫上轻轻地击打,并钉上几粒鞋钉后笑着说:“没问题了,你定心穿,有问题我免费再修。”白叟乐滋滋地回应道:“打交道十多年了,你哥子的手工我信得过。”
“这活是我终身的饭碗,一锤一钉都要整厚实。”肖长坤和记者说,生意好坏全赖咱们的口碑,六七十岁以上的白叟都曾受过苦,勤俭节约的日子小习气没改动,除擦鞋生意外,修补鞋子的多半是上了年岁的白叟。
肖长坤老家原在渠县三汇镇白塔村,因为家庭贫穷,肖长坤从未念过书。上世纪50时代末,肖长坤的爸爸妈妈相继离世,9岁的肖长坤与年长4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成了家喻户晓的孤儿。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户户无粮,乡民们四处挖野菜,乃至吃树皮草根度日。饥饿导致了肖长坤双脚浮肿,为生计,哥俩便将家里的一扇门拆下抬到镇上去卖,因为兄弟俩人小一路歇气不断,不少乡民见到都心酸不已……
“想起那个时代的苦日子,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肖长坤称,12岁他便与哥哥开端干生产队的农活,全劳每天10个工分,因为肖长坤人小每天只要3个工分,但随年岁的增加,哥俩也学会了犁田与栽秧搭谷等农活,工分也渐渐涨了起来。白天干农活,夜晚哥俩便在家里悄然自学打铁,加工出来的锄头、铁爪、铁钉等便拿到三汇水码头上去卖。
后来,公社成立了修建与板车专业队,肖长坤便参加其间,除每月上交副业款外,还略有剩下,一位好意的乡民便给肖长坤牵线说媒,但终因家贫而告吹。
肖长坤20岁那年,经在三汇铁厂作业的老表介绍,肖长坤开端为铁厂的员工修补劳保皮鞋。“我从没学过鞋匠,只要将人家丢掉的烂皮鞋捡回家仔仔细细地调查研讨,渐渐悟出了修鞋的道道。”肖长坤学会修鞋后,便在三汇场镇上摆起了修鞋摊,每天除交五角钱市管费外,还可收入三四元钱。八十时代改革开放后,肖长坤又前往广东,在一家修建工地上打小工,砌砖技工的薪酬每天三十多元,肖长坤没技能便给三位砌砖师傅打下手,调灰浆、送灰浆与送砖等,整天累得腰酸背痛,每天收入13元。三个月后,肖长坤便辞去职务找老板结账,但老板百般刁难成心拖欠薪酬,直到年终腊月二十八日晚才讨回了300元钱薪酬。
“鞋匠活虽钱少但不受人欺压。”肖长坤称,讨回薪酬后他便回到老家从头干起了修补鞋与擦鞋的老行当。
22年前,肖长坤从三汇镇来抵达城,居住在滩头街哥哥家,为了便利,便将鞋摊摆在离家较近的通川桥下。“前些年,城管常赶咱们地摊,现在好了,这地段已给咱们固定下来了。”肖长坤高兴肠说,乡村的老房子也拆除了,国家还从头给他修建了50多平方米的新房。
当记者预备脱离时,一位快递小哥递给肖长坤一件包裹说:“肖师傅,收货的老板不在家,让你帮她代收一下。”肖长坤接过包裹和记者说,邻近的居民与滨河游园唱歌跳舞的不少人都信任他,常将物件寄存在他的货摊上。
肖长坤从未结过婚,是国家认证的五保户,除有医保外,每月还享用国家500元的日子补贴费,加之摆鞋摊的收入,每天都过得高兴舒坦。
“能摆摊就摆,没才能摆摊也有医保和养老金,总而言之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好,国家为咱们养老。”肖长坤厚意地笑着说。(赵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