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在很多年前我得过一种病,就是觉得大家不爱看纸质的书了,为此我很生气。这种不满又带到了电影上,我发现大家不爱看所谓的小众电影,我很生气。后来在音乐、在电视剧、甚至在游戏上都逐渐反映出来了。这种思想上的病,对大多数人来说的话也没多大的坏处,但对我来说的话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我是做娱乐的,它不能跟我的工作结合得很好。
我早期做节目的时候,非常厌恶过于娱乐的部分,所以我长期处于自以为是跟怨天尤人的那种情绪里面。而那一段时间的话是综艺娱乐的黄金时期,跟我同期的人,有些成了圈内非常有名的制作人,有些成为了一些高管,但绝大多数是捞了一大笔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娱乐,他们很纯粹,娱乐就是娱乐,让大家开心才是目的。而我总想着让大家痛苦,或者最起码是不开心。我是否有病?没错!等我认识到我有病的时候,我已经错过了看病的最好时期。等我康复了,捞钱的黄金时代也已逝去了。所以我节目节目没有如愿,钱钱没有捞到,你说我气不气?
这期视频我可能心态会很差,会说脏话,独善,始终飘着乌云。当然了,我这么说夸张了,事实上我在娱乐的时候也并不痛苦,甚至很快乐。可见我只是因没有捞到钱而苦闷。大家在娱乐上花费的时间是远多于其他的有价值的内容的。这期我们聊的就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这本书开头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引出这本书,这就是典型的电视语言。这本书是波兹曼对美国的电视娱乐和生活思想的一个讨论,里面其实有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了,所以我看的时候不是特别的认真。而且它这个里面的很多电视,跟中国的情况也是很不一样的。
波兹曼在一开始的时候谈到了两本书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人也跟我提过其中的两部,一个是奥威尔的《1984》,另外一个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波兹曼并不担心奥威尔所说的制度对美国人的影响,他这么认为的话肯定现在看来也是错的。在今天看来,认为他们制度上的优越感,恐怕也是可以让我们重新探讨一下的,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聊的反而是赫胥黎提出来的担忧:当人们被动接受文化,过度追求感官刺激,不是有人开始,而是大家压根儿主动的不看书了,那么这种享乐带来的主动的失去了自由,这才是最可怕的。而美国电视似乎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纸媒时代,人们是通过阅读理解文字讯息的。文字阅读跟电视媒体的差别是,文字阅读的过程留给人更多的停顿的一些空间,这种停顿让人有时间做思考。而画面加上声音的这种方式,也就是电视的这种媒体的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讯息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思考的空间会变小。但是这种形式优点是让接收信息变得更的轻松。书面阅读看一段话可以反复回看,但电视媒体不需要这样做,所以电视会有他的一些语言。电视语言更注重简洁易懂和娱乐轻松。电视本身的目的是传播,传播就是收视率,收视率就代表了广告,广告才是盈利。所以这就是新闻媒体在个人手上和在国家手上本质上的一些区别。
波兹曼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美国政治的娱乐化似乎要归功于电视。里根之前就是一个演员,也就是选秀里的人设,而并不在乎他有没有政治的能力。当然了,政治是美国拥有最多观众的一个体育比赛,政治就像娱乐业一样。如果政治真的像娱乐业,那么他的目的是不追求公正诚实,而是要做到看上去像这样。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艺人,他有了一个人设,你不要管他本人是如何的,你喜欢的是这个人设。电视使美国人成为西方国家得到娱乐最多,得到信息最少的人。虽然传播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却缺失了内容。
书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里根对一些政策发表了一些很错误的一些评论,他的助手们都非常的害怕,媒体会对他进行讨伐。但后来他发现,报纸越来越对这些所谓的错误不感兴趣了,似乎大家也就变得不那么严肃看待了,大家不会像纸媒时代那样的来纠错,大家也并不太关心。因为什么?因为他并不好笑,好笑才是关键。这个我觉得跟美国本土相对安逸,两次大战让他们都发了战争的财,让他们的政治氛围又显得没有那么的紧张,所以有了一种娱乐的心态。冷战时期的美国其实也挺敏感的,他们也搞过麦卡锡主义,所以这不仅是电视所带来的一个娱乐,而是社会本身所带来的。
美国的脱口秀里面,拿政治开玩笑是很常见的,调侃政治,大家跟着一起笑,这成了大家关注政治的唯一的一个乐趣。说里面波兹曼说了这么一件事儿,就是美国的法律界的很多人物,这些人物代表的是美国的理性和知识,但它无疑形成了一种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的威胁。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今天的美国越来越严重,但美国文化里,这个是被放大的非常的严重的,而且他以非常外化的,所以没有人掩饰这件事了。所以一旦经济不好了,他们就不会那么幽默了。
美国的竞选也更加像是一个选秀,以获得更多人的好感为目的。虽然这中间是不同人的利益的一个较量,但外化的形式更加像另外一样东西,波兹曼认为这样的一个东西呢就是广告。政治竞选逐渐采取广告的一种形式,广告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东西。电视的盈利来自于广告,现在大家逐渐接受付费的内容了,但是早期媒体是没有付费内容的,广告变相的让电视观众付费,而电视台收取广告费向用户更好的提供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所以在观众和广告之间,存在一个叫内容的东西。而这里的区别是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国家的,所以它没有盈利的需求,这就导致了美国的新闻最终走向了娱乐化。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看过蜡笔小新的同学,你们知不知道蜡笔小新那个片头里面有一只猪和小新跳舞的那只猪是谁?我好像从来就没在他的动画片里面见到过那只猪。
回到这本书,书里面谈到了广告,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文字时代,广告强调产品本身的信息,但是在电视时代,广告被图像化,它所传递的内容也更加没有实际的意义了,而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麦当劳的一个广告里面,就是一群年轻的男女,他们在购买和享受汉堡,它更倾向于反映消费者群体的身份,通过口号或者明星代言的方式,让人记住产品的理念,但产品本身大家并不是特别需要知道了。
生命是一场荒芜的旅行,我们害怕的不是时间的离开,而是我们没抓住时间。在人类到达的方向里,总有一个是你向往的:光明、黑暗、智慧、知识、快乐、爱情,你选择了什么?数学必修第三册,一本改变生命的书,改变时间的书。紫色的摩天轮封面,代表了一周又一周的数学课的轮回。30x20的超大设计,让你在黑暗中第一眼就能找到它。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到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是一场对于生命的叩问:我是谁?我为何需要学它?但你明白这一切,生命才开始明亮,向越过地球到达另一个世界。不管你做或者不做,它都在那里。生命是一场荒芜的旅行,有了数学必修才踏上绿洲。现在购买还送高考模拟试卷一套!感谢朋友的儿子提供了课本拍摄,他说送给你了,我不要了。我说那怎么行呢?叔叔怎么能要你的东西呢?
看他演示的是广告的抽象的概念,这个是广告的必然趋势,因为它受限于广告的内容和传播的形式。而政治竞选也通过这一种广告的形式推销自己,这就让大家有点分不清,到底是选一个领导美国前进的人,还是选一个最会兜售自己的明星了。
电视对中国的影响不像美国人那么夸张,尤其从纸媒到电视的一个过渡,对中国人来说似乎也不太一样。电视彻底娱乐了美国人,但中国人不一样了,因为书面阅读对于7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是有门槛的。我们77年才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张艺谋同学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电影学院。在此之前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你们回想一下你们的爷爷……所以电视反而提高了大家的认知。其次我们的电视新闻并不娱乐化,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是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电视也没有因他的语言而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呢?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认为是有的。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出现了综艺娱乐的井喷,大家常常会把它看成过度娱乐。虽然我们的节目内容都会审核,强调主流价值观,但是在市场的需求下,大家都会变着法子的娱乐最大化,因为用户爱看,这是玩到过去,动不动一个S级的项目冠名度是要过亿的。一线卫视的年度招商会上,带着几千万的客户都没脸进场。一个带着流量的明星,一季真人秀也要过亿,听上去特别的不可理解是吧?但事实是因为市场有钱,而大家真的又很爱看娱乐节目,所以他值这个钱。广告砸这么多钱,并不是在于产品的直接变现,也就是toC它并不在乎,早些年不在乎,而是对品牌的认知,因为前几年有很多新兴的年轻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和饮料等等,需要快速地打开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市场。
人们在生活之余寻找精神上的愉悦,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它没有一点的不对。而且我们过去是不提倡娱乐的,我们的父辈爷爷辈的人过分地提倡劳动,你现在依然会看到很多的老年人,哪怕不缺钱了,他也闲不下来,所以被压抑得有些过分了。一旦放开,全民都有些疯狂,这在所有的国家都是一样的,它是符合市场的。
在这个过程中,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一个是偶像的崇拜。偶像崇拜的文化并不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也不是电影时代的,它一直都是都有的,只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行为能够被所有人看到。偶像崇拜本身是一个个人审美的一个过程,很正常的一件事,不正常的是这中间出现了小部分的价值观的一个扭曲,这是跟家庭的背景跟文化是有关系的,这是另外一件事。所以我们的电视娱乐,不能说没改变大家的思想,毕竟它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文化必然会影响思想,但它其实算是好事多于坏事,只是我们在全民娱乐后,总觉得有一种空虚,部分人会思考内容到底去哪儿了,也就是像波兹曼这样的人。过度的娱乐会消耗大家原本用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的时间,但市场又给出了这么多好玩的东西,而成年人呢又不受学校的约束,那么娱乐就充斥了大家的生活。
现在大家不爱看书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有比读书更加让人沉浸的内容:电影、电视、游戏等等,这些形式的沉浸体验远比读书要好玩。英雄联盟他不快乐吗?看创造营小姐姐她不快乐吗?不爱看书不是大家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过去大家爱看书的原因,实际上也是为了娱乐,因为在没有电视的年代,读书就是最大的娱乐。不同的是,书面阅读传递的信息会更加少一些,而电视网络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信息越多,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什么哲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闲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所以法国人是很闲的。但不可否认,网络时代的人一定比印刷时代的人懂得更多,但想得更少。
其实我们更应该聊聊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时代的对大家的影响。波兹曼的这本书是80年代写的,但是正处在美国的电视的一个疯狂的时代。事实上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是远超电视的,所以波兹曼的这本书也是有时代的局限的,但他表达的意思和思想在互联网时代是一样通行的。在互联网的泛娱乐时代,中国人跟美国人是一样的,无可幸免,他们都走向了娱乐至死。
互联网在内容上的玩法,跟印刷时代走向电视的套路是一样的。互联网经历了文字时代、短文字时代、图片时代、视频时代、短视频时代。我刚开始在网络上写东西的时候,还有一个叫MSN的一个空间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已经没有了,也就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后来它被新浪的博客取代了,新浪博客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它是早期的文字创造者的一个天堂,一度非常的火。它不是一个社区的交友类的平台,它算是早期的文字自媒体。
但是随着3G网络的普及,移动网络的普及,发布者也更加喜欢短文字了,毕竟长文字是有门槛的,就是大家写一篇日记或者写一个感想,写上个上千个字,大家是很抗拒的,大家作文都不愿意写,写到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写这么长的东西的,所以新浪微博就开始火了,全民开始发布短文字,它以分享为主。手机摄像头有一段时间是一个手机最大的卖点,所以图片分享在取代文字的内容。而4G时代的到来,视频最终成了大赢家。
视频时代从专业的内容输出到UGC时代的来到,彻底的成了大众娱乐的一个新的一个方向。短视频的制作因为门槛很低,每个人都能制作内容,但现在一个手机随时随刻就能完成一个视频的录制,取胜的关键不在于画面的精良,也不在于专业程度,而是内容的垂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全民娱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一个时代。
顺便说一下,B站就是一个很有未来的短视频平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上个月给我转了一笔钱。另外B站掌握了年轻人,年轻人永远是娱乐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能力不是最高的,但是他们的传播能力和活跃度是远超中年人的,所以泛娱乐永远是要抓住年轻人的口味的。但也正因为内容制作门槛的降低,和泛娱乐主要是以年轻群体为主,它带来了很多的乱象。这个乱象一方面是过度娱乐带来的不严谨、不正确的一个导向,但这不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不要低估大众,他们可能在短时间被带偏了,但是随着时间,他们就会意识到他需要更有价值的内容。这里面真正走偏的,反而是曾经的专业内容的一个输出者。我前几年的时候,看了一个相对专业的一个新闻的App,上面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有些内容是很多年前的,有些配图全是吸引眼球的。这类新闻起初是跟名称娱乐有关的,后来也会涉及到一些实证。正因为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程度,所以一般人是很难辨认的,它的内容容易引起大家的一些导向,它的目的不在于客观,而在于形成传播,什么内容能引起热点,它就发什么,只要他愿意,他一天就可以发上百条这样的新闻,他不需要求证。我特别能够理解他们背后的生存的压力,因为他们毕竟是需要盈利的,但终归它伤害了新闻本身的权威。
所以在这个疯狂娱乐的过程中,我并不觉得用户会怎么样,反而是受到市场压力下的专业内容输出者,他们屈从市场。所以这就回到了那个问题,美国的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而走向娱乐化。好在我们的官方媒体始终是严肃的权威的,虽然官方媒体在新闻的措辞、造句上都很保守,害怕引发大家阅读理解上的误会,但是他总好过为娱乐而抢头条,为了传播而不择手段。
如今互联网已经彻底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传统媒体,传统电视的黄昏已经来到了。互联网更方便的这种观看形式,逐渐取代了电视的排播形式,电视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媒体了,而不是必需品。我小的时候,过去到了晚上七点钟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到了大槐树底下,看电视,两集连续剧加上十几条广告,是大家最美好的一个夜晚。喜欢看的节目会自动录下来,想看的时候再看。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在中国没有能普及。而等大家有能力购买这种东西的时候,网络时代已经再也不需要它了。
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是远超电视的,但是传统媒体还不会这么快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旦放弃了他们,那么最起码排播形式的电视时代,就会彻底的消失。我接近传统媒体,跟网络电视是以排播这种形式来区分的,这部分电视拥趸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他们还是保持着固定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多内容会选择网台联播,但这种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未来的传统媒体的方向在哪里?我不知道,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的孙子在一个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台老式的电视机,问你这是个啥玩意儿?那时候你轻叹一口气,惆怅的告诉他,那个玩意儿叫电视机,往事如烟。那一下,你终于明白,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回到一个在印刷时代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人究竟需不需要更为复杂的一个思想?这是一个问题的根本,因为在印刷时代,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书的,他们不看书的时候也在发呆。发呆难道不算一种娱乐吗?只是说现在有了一个更具体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对身体,可能对思想上造成的影响会更加的直接,这件事刚好呢又有数据的统计,所以让人感到担忧。如果我们能统计电视发明前人们花在发呆、听戏、玩蛐蛐、看斗牛、跟邻居吵架上的时间的话,那么我们一定也会感到特别的震惊。
我这么说好像有点蛮不讲理,因为发呆跟电视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是,前者不会改变人的思维模式,但是后者的话却快速的做到了,所以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只要很短的时间,只要坚持看一年的综艺节目,准时坐到电视机前面,然后跟着主持人念一句节目的slogan,并且原本你更擅长思考的脑子,会开始逐渐放弃思考,虽然你原本的思考可能也并没有什么很实际的意义,这就是电视语言。所以波兹曼他也强调了,他并不是反对电视的娱乐,而是害怕像赫胥黎所说的,在科技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很坏的人。
娱乐希望大家都感受到的快乐的方式,在改变大家的一个精神世界,而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压迫,跟看剧,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的,于是在这种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就放纵下去,因为人终归是遵循唯乐原则的。所以如果这是一期电视节目的话,我接下来就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了,否则审片的时候主任会很生气的。但是不要担心,凡是经我手的稿子,哪怕他写成了一坨屎,我都能把它改成导向正确、价值观主流的标准模式。
未来是一个内容的时代,娱乐的走向也会朝着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周期的。就像选秀一样,一般2年之后,第3年就会变冷。当然了,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做选秀节目的。但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传统媒体,它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但是自媒体和短视频就不一样了,它的内容是相对自由市场化的,市场喜欢什么,大家就会疯狂地制造什么,只要平台审核没有问题。但是平台审核呢,只是检查违规,不会对价值观和导向负责,因为平台也是投市场所好的。但市场也有它的冷却时间,过度娱乐了之后,大家自然就会觉得无聊,尤其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大家对内容会更加的关注。
我举个例子,早些年做节目的时候特别喜欢音效,这个东西就是那种“哈哈哈”的笑声。一些朋友的节目会录取观众的一个笑声,还有一些索性直接播放假的笑声。起初这种笑声能够引导大家跟着笑,好像观众都是白痴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了,其实他在引导一种……大胆受的一种氛围。但后来这种笑声被大家过度使用,过度依赖,不好笑的地方也在用,甚至为了避免内容太过干燥,强行播放。现在除了主播闷了一个垫底的音乐,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尴尬,所以没有真正的内容强行逼着我们笑,我是不会笑的,观众毕竟不是傻子。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糟粕,跟着时间,很快,大家都会回归的。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一定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之前看过一个动画片,讲了在未来人类再也不需要干活了,机器人帮人类完成了一切,于是所有的人类都变成了几吨重的胖子,坐在椅子上再也起不来了,这是科幻片在警示人类的。事实上不可能的,物质发展,精神不可能停滞不前的。所以当物质到了一定的程度,精神上就会对物质所产生的不利而感到害怕,于是主动地修复解决其中的问题,它是人类前进的两条腿,只是有时候总有一条腿先迈出去,但另外一条腿迟早会跟上的,因为一旦只剩下一条腿了,人将会倒下。
娱乐本身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必刻意的,只是要小心过度娱乐。素食文化里大家会更加的浮躁,那是你个人的事,我们要保持自己认为的那部分更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又不要过分的逆时代而行。但是谈到了传统的手艺人,我们要把这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精神传递下去,这点我特别的赞同。接着他又说我们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就有点害怕了,我很想说别这样,领导,有些东西就是不适合这个时代的精神,留着就好。因为精神是万能的,但是手工纳鞋底,我奶奶做了五天,最后卖了一块钱,我奶奶会生气的。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我们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苏厝村河滨路力丰职工便利店
样管:180 0699 6961
总生管:180 0699 6966
传真:0595-85189766
E-mail:1350505263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