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1952年毛主席考察黄河河水泛滥该咋办?毛主席:能这样试一试

【概要描述】

手机客户端二维码上线啦

【概要描述】

详情

  黄河,历来被称作中华大地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民,都知道黄河的可敬与可怕之处。

  毛主席说过:“这样一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阻止日寇的进攻,蒋介石命令部队在黄河花园口炸开堤坝,黄河水大规模泛滥,造成千里黄泛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多省人民因此深受其害。

  在当时,仅仅是河南一个省,死于黄河泛滥的人口,就有百万之众。后来,因黄河淹毁田地,又饿死和病死了许多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并没发生很严重的水灾。但是,毛主席一直担心黄河会出现决堤的情况,给人民生活造成苦难。

  1950年的夏天,在河南和安徽省的交界处,暴雨已经连续下了半个多月,但是依然没有要停下来任何迹象。

  连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在洪水流经淮北的时候,从河道中大量溢出,淹没了淮北的大片地区。

  有些农民抓住漏出头来的树干,沿着树干爬到树上,躲避着洪水的冲击。然而,随着洪水,又来了大量毒蛇,这些农民刚刚获得一线生机,就被毒蛇咬死。

  洪水过后,淮北地区沼泽满地,活人没有粮食充饥,牲畜也吃不上草料,都被活活饿死。

  在河水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遍地都是尸体:有大人的,有小孩的,更有不满月的婴儿的。这些尸体一直暴露在陆地上,没人掩埋。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无比脆弱。幸存下来的一些农民,生活没有着落,几乎陷入绝境。

  一些留下的特务和反革命分子,不思救民于水火,反而大肆渲染,他们说老天爷在发怒,这是坐不稳江山的征兆。

  对于人民疾苦,安徽省委立即组织抗洪救赈。同时,安徽省委派出了大量干部,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到中央。

  在里,毛主席热得大汗淋漓,看到安徽省委上报的报告后,脸上的表情瞬间沉重下来,心里冷到了极点。

  毛主席看着“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这段文字,心里十分悲痛,在下面重重地画上了横线。

  毛主席的表情凝重无比,他站起来,踱着步。他心里想着,淮河水灾尚且如此,万一黄河泛滥,沿河的人民该怎么办?

  如果黄河泛滥成灾,破坏程度不知道要比淮河大上多少倍!想到此处,毛主席立即让卫士通知水利部门和沿黄各省,要重视黄河水情。

  同时,毛主席要求把关于黄河的一些资料文件拿来,亲自查看了黄河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汇报。

  对于黄河的治理工作,毛主席构思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为了这个工程,毛主席决定亲自到黄河进行考察。

  1952年10月,中央政治局的们考虑到,毛主席日夜操劳国事,觉少事多,身体透支了很多。于是,大家建议毛主席休息一段时间。

  毛主席同意了政治局的建议。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毛主席虽然同意了这次休假,但是却提出利用这段假期,去当地考验查证一下黄河。

  中央政治局的们认为,如果毛主席在休假期间,还要去考察黄河,那和不休假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呢?为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许多政治局的们就不同意毛主席的提议。

  还有一点,虽然建国几经近三年了,但是全国依然还潜藏着大量的敌特分子,他们没一天不想着破坏人民财产,无时不想暗杀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

  但是,毛主席的心里装得满满的都是人民群众。他担心黄河若发生问题,老百姓生活无法保障,那可怎么办呀?

  他忘不了淮北地区,树上的人们被毒蛇咬死,无处求救的惨状;也忘不了水灾过后,泽国千里,尸体遍野的景象。

  毛主席耐心地给政治局的们解释,最终说服了他们,定下了这次考察黄河之行。

  毛主席仔细查看了地图,查看了黄河的流经区域。他比较了多次后,亲自确定了他考察黄河的时间和路线。

  毛主席担心他走后,有一些大事发生,或者突然来个很重要的急事,不得不亲自处理。

  所以,他就把考察黄河的时间,初步确定为1952年10月25日到11月1日。

  毛主席仔细思考后,决定从黄河下游开始考察,沿着黄河向上进。把历史上黄河沿岸有过水灾的地方,全部考察完。

  毛主席计划先到山东境内,在济南黄河段开始考察;从山东出来后,到江苏的徐州考察;然后经由江苏进入河南境内,到兰封县考察过去黄河决口的地段;然后到古都开封,最后再到郑州和安阳一带查看。

  在随行人员的问题上,毛主席认为,到了地方上,可以把当地的水利专家请来,向他们咨询。水利部的水利专家,就不要参加了。

  毛主席认为,当地的水利专家,比水利部的专家们,更明白他们所在地的水文情况。

  在10月25日,毛主席把叶子龙叫来,对他说:“你去安排一下,不要惊动很多人,也不要打扰地方。今晚就走。”

  这也是毛主席一惯的做法,有了成熟的办法,就必须要雷厉风行地去执行,从不拖延。

  当天夜里,由叶子龙等人的陪同,毛主席乘着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了他的考察黄河之行。

  专列把两旁的大地、房屋都甩在了身后,毛主席坐在车窗前,手里夹着烟,沉思着……

  在接近济南城的时候,毛主席看着滔滔不息,奔腾向前的黄河水,感觉黄河的水面要比济南城高上一些。

  于是,毛主席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大家有没有感觉黄河水面比济南城还高的感觉。大家仔细感受了一下,都认为有这样的感觉。

  毛主席站在黄河大坝上,望着东去的黄河水,问当地的领导,黄河底部比济南城高出多少?

  领导汇报说要高出6到7米,毛主席说这样的高度是很危险的,一定要把这一段的大坝修结实,绝对不可以出问题。

  毛主席叮嘱他们,在雨季的时候,一定要发动群众,把黄河水情弄清楚。万一出现重大状况,就把军队调过来,一定不可以让黄河淹了济南城。

  毛主席强调,在防洪的同时,也要防止河水测渗。他指出测渗也会成为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在前往泺口大坝的汽车上,向赶来陪同他视察的问:“你知道为啥叫泺口吗?”

  解释道:“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当湖水讲,泺口在黄河南岸,济南北边,市内的泺水由此入济水即黄河。”

  在泺口大坝上,当地的一位干部介绍说,在这附近有15个小乡镇,在这周围生活着十几万的人民。

  在这里,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

  当地领导说,他们组织了群众,在此专门修筑了大坝,防止从古至今屡屡发生的淤断现象。

  听完当地领导的介绍后,毛主席面向泺口,望着奔腾的黄河水,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毛主席说:“我在想,过去二十多年都没有堵住这个决口,给山东人民造成这么大的黄患。为什么二十多年,没有堵住这个决口?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不好。现在,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应该变害为利。”

  毛主席表示,一定要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周围的十几万亩盐碱地,变成稻田,用来种水稻,改善人民的生活。

  毛主席表示可以在这一带建设一些水浇地,把黄河里的水引到这里来浇灌,就可以使济南郊区的人民种植水稻,多打一些粮食。

  毛主席指示,现在就要考虑把小清河疏通好,搞一些排水工程,把黄河水害变为水利,给当地人民造福。

  毛主席回过身,向当地的干部阐述了他的这些想法。当地干部表示,一定按毛主席的设想试一试。

  由于没有提前通知,徐州的领导不知道毛主席要来,谁也没做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准备。

  毛主席到达徐州后,当地领导接到了毛主席要听他们汇报工作的通知,才匆匆赶来。

  在听取了当地干部比较混乱的汇报后,毛主席提出要到云龙山顶去看一下黄河故道。

  毛主席说虽然黄河改道后,不经过徐州了,但是在历史上,黄河在这里流了几百年,很有必要看一下。

  毛主席说可以在黄河故道的两边,都栽上一些树木,用以防风固沙。再栽上一些果树,这样做才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到了河南兰封县,毛主席在列车上接见了当地的领导干部,询问了治理黄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前往兰考县东坝头的火车上,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了要规划修建邙山水库和三门峡水库的情况。

  毛主席仔细地听了这个汇报,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黄河水患。还能灌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

  看到叶子龙后,毛主席指着远处的一个村子,表示要到村里去看一看。叶子龙看到毛主席已经走出去了,就赶紧跟在后面。

  在路上,毛主席对叶子龙说,这里比陕北还穷,地里打不了粮食。如果赶上黄河决口,更是什么都剩不下,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毛主席远远地看到有一老一少两个农民在打谷场上干活,他们正在掀开盖在云米堆上的席子。

  就在毛主席穿过一条田间小路的时候,忽然感觉脚下软软的。他低头一看,发现脚底下踩着一堆牛粪。

  毛主席抬起脚,把鞋脱了下来,把鞋底的牛粪一点一点地抹到了旁边的田地里。然后穿上鞋,在田埂上蹭了几下。

  看到毛主席和叶子龙来到打谷场上,两个农民把手里的活放了下来,和他们攀谈起来。根据老农的回答,这个村子是许贡庄。

  毛主席从玉米堆上拿了一穗玉米,放到眼前看了看,问:“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老农叹了一口气,回答道:“不咋样,哪年不是这样,咱这盐碱地不打粮食!”。

  毛主席与老农聊了会天,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况。然后,他就离开了打谷场。

  毛主席不愿意带着大批随从去探访民情,就是想看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听听他们的声音,他要听实话。

  听了老农的话,毛主席的心里不断地浮现出黄河泛滥的场景。那个场景,千里平原,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河水,人民在树梢上,无奈的眼神,从欲望到绝望……

  毛主席的心颤抖着,建国都三年了,这里的人民还是不能顿顿都吃饱,粮食产不下,人民该怎么生活啊!

  毛主席心里下了决心,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一定让黄河两岸的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对当地领导说要把大堤、大坝实实在在地修好,修牢固。嘱咐他们在发大水的时候,一旦有危险,就要党政军民一齐上,绝对不可以出大事。

  在返回专列时,毛主席嘱咐当地领导:“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大家都能睡个好觉。”

  在开往开封的列车上,毛主席谈了一个设想:南水北调,用长江的水来补充黄河。

  早在1935年,红军到达四川,毛主席在一个叫作麦尔玛的村子里,看到了山脚下一条向北、一条向南的两条河流。

  得知了这两条河,南面的流入长江,北面的流入黄河时,毛主席就说:“从山中打个洞,长江的水就流到黄河了。”

  对于从长江里借水,毛主席说:“隋炀帝一辈子挨骂,但大运河这件事他做对了……今天,我们大家可以考虑从长江借点水到黄河来。”

  在进入新乡看引黄灌溉工程的时候,毛主席坚持让当地的们回去。在临别时,毛主席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这句话也成了一代人治理黄河的口号,它像号角一样,鼓励着黄河沿岸的人民,在治理黄河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在邙山,赵明甫对毛主席说,人民胜利渠能引黄40个流量,灌溉40多万亩田地,发展后可达70多万亩。

  毛主席看着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与管理人员商量,看看能不能把闸门打开,让他看一看。

  当地人员说这个水闸还不是电闸,需要手动才能摇开。毛主席脱去外衣,兴致勃勃地提议大家一起去摇开水闸。

  毛主席看着水闸摇开后,沿着水渠流到田里的黄河水,高兴地说:“沿黄河一线,如果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河水的大闸就好了。”

  在北上的专列上,毛主席高兴地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不受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一周的考察结束后,毛主席于11月3日的凌晨1点回到北京。然后,乘汽车进入。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在视察黄河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表情一直比较凝重,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要消除水患,造福人民。

  毛主席对叶子龙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

  一路上,毛主席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如何做,才能让黄河化害为利,使黄河造福于两岸的人民。

  在毛主席的心中,黄河是与人民是分不开的。他深深地爱着黄河,爱着人民。对黄河两岸人民的疾苦,毛主席的心中充满了同情。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

地图

分享

联系我们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苏厝村河滨路力丰职工便利店

电话:0595-85185345

样管:180 0699 6961
总生管:180 0699 6966

传真:0595-85189766
E-mail:13505052637@163.com